9月24日配资114查询平台,通州区漷县镇举办“我和非遗有个约会”专场活动。现场,贵州省黔南州委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向通州区漷县镇授予非遗传承与手工技艺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传习所(水族马尾绣)牌匾,标志着水族马尾绣这一国家级非遗技艺传习所落地漷县。
水族马尾绣被誉为刺绣界的“活化石”,是一门传承了上千年的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独特的魅力在于以马尾为芯、丝线缠绕勾勒出的浮雕般立体肌理,尤其是“螺旋绣”技法,要求绣娘以极致耐心将丝线搓捻定型,再以双针配合填充出均匀细密的图案,每一针都凝聚着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
2024年,漷县镇马头村党支部书记刘静在外出学习时,被马尾绣的精妙技艺所吸引,并主动寻访,希望引入这项非遗技艺为村庄发展注入新活力。后来在漷县镇大力支持下,镇妇联邀请该技艺传承人郭鑫来到马头村,举办了3期非遗技艺培训班,走出了一条非遗技艺传承+妇女就业的新路子。
展开剩余38%为了更好传承这项非遗技艺,漷县镇政府积极与贵州省黔南州委相关部门对接,决定在漷县镇设立传习所,让马尾绣在运河畔的古村落扎下新根。
漷县镇镇长郝红芬表示,漷县将以传习所落地为契机,持续推动水族马尾绣等非遗技艺与妇女灵活就业深度融合,组织开展系统性的非遗技能培训,吸引更多待就业妇女加入传承队伍,通过学习技艺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增收。接下来,双方将通过技艺切磋、作品展示、传承人互动等形式,不断加强非遗文化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非遗项目创新发展与活化利用。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云柯配资114查询平台
发布于:北京市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